甲洞千万打造人行脚车道 林立迎质疑会否沦白象 | KL人 中國報 China Press
  • 首页
  • 告别式
  • KL人 ChinaPress
    中国报 CPTV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甲洞千万打造人行脚车道 林立迎质疑会否沦白象

    (甲洞27日讯)吉隆坡市政局在甲洞市区打造人行脚车道,供民众步行与骑脚车使用,全长6.6公里,耗资1050万令吉,整条路线预料在今年底竣工,甲洞区国会议员林立迎以我国气候状况及交通安全角度,质疑该项工程最终会否沦为白象计划。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市政局打造的这条人行脚车道绕经甲洞市区,于去年9月开工,如今工程已完成65%,预料于12月21日竣工。

    市政局顾问胡先指出,人行脚车道属于第一期工程,共分成3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士拉央甲洞大道马来甘榜11A路衔接甲洞美罗柏兰岭西路(Jalan Metro Perdana Barat ),通往富德城路(Jalan Fadason),长达2.3公里。

    他说,第二部分由甲洞美罗柏兰岭西路衔接甲洞大街,通往甲洞交通圈,长达1.7公里,第三部分从富德城路口通往甲洞大都会湖滨花园(Taman Metropolitan Kepong)的多层泊车场,长达2公里。

    胡先今日与市政局团队,在甲洞富城园美罗路(Jalan Rimbunan Melor)与林立迎巡视施工中的人行脚车道,这么指出。

    他说,脚车道全长6.6公里,人行道则是6公里,脚车道将会髹上标志白漆,与公路的蓝漆脚车道有所区别,部分路段也安置太阳能照明灯。

    林立迎则质疑,这项工程是由前朝政府的首相署部长批准,对社会的用意是好,然而是否能能取得成效,则令人质疑。

    他也质疑,在吉隆坡市长或官员提出这项工程计划时,究竟有否与甲洞民众及脚车爱好者进行对话讨论。

    出席者包括林立迎的助理苏金发和赖俊权。

    林立迎(左起)聆听胡先讲解地图上的甲洞区人行脚车道的路线。
    林立迎(左4)、苏金发(左)和赖俊权(左3),与市政局团队巡视人行脚车道,右为胡先。

    气候交通影响使用意愿

    林立迎指出,我国的气候与交通安全因素,将会影响民众使用人行脚车道的意愿。

    他说,全国热带国家欲鼓励民众骑脚车上下班,都面对气候炎热的问题,不少人尤其女性,不愿流着全身汗去上班。

    他指出,第二是交通安全问题,本地驾驶人士不愿礼让路人,已成为一种恶性文化,步行者与骑脚车人士来到路口时,都必须顾虑与其他行驶车辆交汇。

    他说,政府鼓励民众多运动,骑脚车减碳是好的出发点,但必须克服以上2大因素,否则人行脚车道只是华而不实,沦为白象计划。

    他建议,人行脚车道一些路段旁有种植树木,有助遮阴,但其他路段仍是曝露在太阳底下,市议会除了要有效管理树木,也应该贴心在人行脚车道与公路交汇的路口处设立遮阳棚。

    吉隆坡市政局耗资1050万令吉,在甲洞市区打造人行脚车道,供民众步行与骑脚车使用,全长6.6公里。

    将倒树截断 再一并运走

    上周甲洞经历风灾刮倒树之后,吉隆坡市政局园艺组疲于奔波,按照工作流程将散落四处的倒树截断,至本周五才会一并收拾运走,这并非刻意怠慢灾后处理工作,林立迎吁民众给予耐心。

    “市议会方面是依据工作流程处理倒树,而非不愿工作!”

    他说,自风灾发生后,他几乎天天接获民众投诉,指责市政局没有处理灾后工作,许多地点仍有倒树,犹如战场。

    他指出,他与其他联邦直辖区国会议员,将在本周五与吉隆坡市长召开常月会议,他将提出为树木标签的课题。

    他说,在许多先进国家,在种植树木时都有标签,以便日后可以查询资料,而他相信市政局没有执行这种程序。

    他也会要求市政局针对管辖区内的树木进行普查,一旦发现树木可能危及道路使用者或民众的安全,则必须砍除。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