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24日讯)吉隆坡的目标是建设气候智慧型低碳城市,强调高效规划、发展和管理能够抵御气候变化和灾害风险。
由于温室气体(GHG)排放量增加,全球气温目前已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2摄氏度,此情况将导致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
马来西亚在2015年《巴黎气候协定》中承诺,到2030年将全球气温升幅限制在2摄氏度至1.5摄氏度之间,而首都吉隆坡作为一座响应迅速、韧性十足的城市,需要按照商定的承诺应对气候变化。
2040年吉隆坡结构蓝图(PSKL 2040)制定了7项规划策略(SP)、23项实施建议(CP)和36项实施倡议(IP)。
智慧型城市:
1:全面实施技术应用要素
2:提升有利、可持续和具有韧性的环境质量
3:加强各机构和当地社区之间的战略合作
4:构建气候敏感型和韧性社会
低碳型城市:
1:重视净能源系统( sistem tenaga bersih )和可再生能源系统的应用
2:加强低碳节能建筑
3:使用绿色交通
4:重视可持续废物管理
5:提高对于低碳和气候变化意识和教育水平
优先减少灾害风险
吉隆坡需要通过各种创新干预措施和方法,不断提升其应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韧性。
根据《2040年吉隆坡结构蓝图》 ,必须优先将减少灾害风险 (DRR) 和适应气候变化 (CCA) 战略及行动纳入发展规划。
实施气候变化适应行动计划和灾害风险管理计划旨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该战略与气候变迁国家政策(DPIN) 和2050吉隆坡气候行动计画(PTIKL2050)目标一致。
此外,这项工作也符合2015-2030年减少灾害风险框架(SFDRR)。
在高密度的商业和工业区,建筑物是由混凝土、砖块、玻璃和铺砌路面等建筑材料构成,具有储热能力,从而可能提高城市的最低温度。
高密度建筑区降雨超标
我国每年平均降雨量为2400毫米,而水利灌溉局记录吉隆坡2017年至2020年的降雨量皆高过2400毫米。
导致吉隆坡高降雨量的因素,包括西南季候风、过度季候风和东北季候风。
吉隆坡总体而言位于鹅唛河与巴生河交汇处,吉隆坡的洪水灾害集中在低洼地区,根据《2040年吉隆坡结构蓝图》 ,独立广场、班底达南和安邦希里尔(Ampang Hilir)周围的建筑区是水灾风险区。
水灾的发生是由于高密度建筑区降雨强度超过正常水平。同时,路边排水系统的维护、垃圾收集不善以及对建筑工地工程的监控不力,将导致水灾事件更加频繁发生。
另外,截至2017年,吉隆坡共发现3299处斜坡,其中19%被归类为极高风险,34%被归类为高风险。
根据吉隆坡斜坡信息系统(KuLSIS)的数据,水晶山(Bukit Tabur)、加拉山(Bukit Kiara)和武吉栏樟(Bukit Lanjan)等高山地区的一些斜坡,需要持续监测其滑坡风险等级。
整合气候灾害风险数据
支持这项倡议的必要步骤,包括确定综合数据库,例如气候变化影响数据、灾害风险数据以及脆弱、高风险社区数据,天灾可能发生的地点、发生过的历史、趋势、幅度和频率也必须记录在内。
吉隆坡市政局必须与相关技术机构,如水利灌溉局、环境局和气象局建立合作,以进行报告、数据收集和整合,避免此类信息和数据的安全问题,同时建立可整合吉隆坡气候变化和灾害风险信息的数据库。
另外,必须控制机构之间气候变化和灾害风险数据的重复,加强和更新这方面的数据,亦可以仪表盘的形式展示潜在信息,并由相关机构直接更新。
同时,将该数据库成为编制吉隆坡灾害风险复原行动计划的主要参考来源。
灾害风险数据库包括提及要预防的天灾种类:
1:水灾
2:风灾
3:山体滑坡
4:生物灾害(如新冠肺炎)
5:其他灾害
实施倡议:收集社会群众面临气候变化和灾害风险的相关数据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一个社区的脆弱性取决于5个因素,即人口统计学、地理环境、生物或健康状况、社会政治,以及社会经济。
支持这项倡议的步骤是识别高危和弱势群体,并考虑世界卫生组织概述的因素,以及新城市议程(NUA) 的“没人被遗忘在后”原则。
同时,需将高危和弱势群体的数据与已实施的数据库整合,以制定更能抵御气候变化、各种灾害以及任何流行病和地方病影响的社区战略。
参与当中的单位包括福利局、卫生部和联邦直辖区局,它们将负责不同的高危和弱势群体。

拟气候变化适应行动
制定上述计划的目的是确保将气候变化因素纳入土地利用规划和发展控制之中,在编制和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应参考综合气候变化和灾害风险数据库的资料来源。
气候变化适应行动管理对提高居民的应对能力和吉隆坡未来应对风险的韧性至关重要,而此项管理的实施需要各利益相关方的承诺与合作,包括公共机构、行业参与者、学术界和当地社区。
支持此项倡议的步骤是起草一份全面的气候变化适应行动计划,评估气候变化的影响,并根据优先事项绘制风险区域图。
海绵概念降低水灾热岛效应
上述计划将针对每种灾害和地区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拟议的策略涵盖缓解和适应要素,以提高应对未来灾害风险的准备程度。
《2040年吉隆坡结构蓝图》确定了2 项减灾行动,即结构性方法( kaedah struktur )和非结构性方法( bukan berstruktur )。
海绵城市概念是指将水资源管理融入城市规划和设计过程,以降低城市的水灾风险和城市热岛效应。
该概念也与低影响开发和自然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NbS)方法同义,后者已在许多发达国家城市成功实施。
在中国,海绵城市概念的实施涵盖各种低影响开发方法和自然解决方案,例如透水铺装、绿色屋顶、集水池、雨水花园、绿色缓冲区和多功能绿地。
灾害风险管理关键行动:
1:了解灾害风险
2:加强灾害风险治理
3:减少灾害风险,增强抗灾能力
4:提高整体准备程度,以便更好地重建

加强流行病管理
地方病、流行病和大流行病是描述疾病在特定地理区域或人群中,传播程度的术语,区分这些术语对于帮助地方当局和相关机构,更好地制定适当的公共卫生应对措施。
制定地方病、流行病和大流行病管理战略计划应涵盖物质、社会和经济层面,以确保城市居民做好应对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