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明消費、精明理財的道理,人人都知道,但知道和做到是兩回事,而這句話也恰恰反映社會的現實層面。
隨著佳節臨近,許多穆斯林朋友開始籌備開齋節的各項開銷,然而近來卻有報導指出,不少人因經濟壓力不得不借貸過節,這一現象令人唏噓。
當這類新聞曝光,社會輿論往往出現兩極反應,一方面有人嚴厲批評這些人不善理財、不懂得量入為出,但問題的根源,真的隻是不會理財這麼簡單嗎?
誠然,理財觀念很重要,過去我們總被灌輸:“每個月的收入要存下一部分以備不時之需”,然而,許多人的積蓄早已在 2019年的新冠疫情中耗盡,而經濟至今仍未完全複蘇。
疫情過後,物價飛漲是個不爭的事實,生活成本不斷攀升,唯一沒有上漲的,卻是大多數人的薪資,在這樣的環境下,許多人並非不願理財,而是沒有多餘的財可理。
當人們為了應付佳節開銷而不得不借貸時,問題的本質或許已經不隻是個人的消費習慣,而是更深層的經濟困境,收入追不上物價的現實,使許多低收入群體不得不在生活與尊嚴之間掙紮。
當我們討論理財時,應該意識到,理財的前提是“有財可理”,如今在經濟壓力日益沉重的時代,或許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如何讓社會中的弱勢群體有更公平的生存機會,而不是單純責備他們的財務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