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风险低回酬没接班 渔业走向“末路”
(巴生6日讯)政府若再不推动渔业改革、现代科技化及吸引年轻人,国内渔业走向“末路”只是时间问题,绝非危言耸听!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渔业同业指出,捕渔业高风险低回酬,许多“渔二代”和年轻人更嫌弃为“3D”行业,即辛苦、危险及肮脏,加上政府诸多限制而雪上加霜,导致新一代都不愿意接手,如今国内渔业确实已开始面对“后继无人”的窘境。
一旦未来国内渔民人数越来越少,届时肯定会出现海产供应短缺问题,届时只能够依靠国外供应来弥补国内海产的缺口,国人因此可能难以再享受到新鲜海产,而且得以更昂贵价格吃入口海产或冷冻海产。
渔业局早前揭露,由于目前国内将近52%或5万8531名渔民,年龄为50岁以上,因此我国在未来10至20年后,将面临渔民短缺的窘境。
大马渔业发展局主席法依兹指出,目前全国积极从事捕鱼活动的渔民约有11万2344人,但是50岁和以上的渔民一旦离开该行业后,基于年轻人不感兴趣和不愿意接手,因此导致国内渔业恐怕会面对“断层”局面。
他说,年轻人不想成为渔民的原因,包括他们对这份工作抱持负面看法,即不比其它行业来得更舒适,同时人们也缺乏对现代渔业技术的接触和教育,导致他们认为这是一项传统且辛苦的职业。
大马渔业总会会长谢添僖受询时向《中国报》记者坦承,捕鱼是高风险行业,而且成本高、回酬低,以致渔业未来前景不看俏,新生代不愿接手,包括渔二代也不承继“家业”,确实很难找到“接班人”。
“政府近年来也对渔船推出许多严格限制,例如C船不能够超载70吨重、C2船出深海捕鱼不获政府津贴等,加上气候变幻莫测,渔民大感彷徨无助。”
他指出,如今渔业出现人手不足的情况,但是一直没获得政府支援,恐怕有朝一日,渔业真的就会迈入“尾声”了。
他希望政府珍惜目前还肯出海捕鱼的渔民,并资助和解决渔民所面对的困境,以便国内捕渔业可以继续前进。
谢添僖:科技难取代经验
谢添僖指出,以目前情况而言,身经百战的捕渔人年龄不是问题,他们对海事足够经验老道,这点并非新科技就可以取代。
他说,一般上了50至70岁的渔民,都是累积丰富经验的一群,他们不但熟识捕鱼技术和方法,并对深海暗流凶涌的风险,可以做好防备功夫。
“渔民并非一般的制造业或工厂员工,一名捕渔‘老头手’至少拥有3至5年的实操经验,宝贵的出海经验难能可贵。”
他指出,政府不应该把渔民与工厂员工相提并论,渔民生涯不应该以年龄下定论,更不要有这种错误的看法,如何改善渔业环境才是政府应该正视的焦点。
黄瑞林:20年后或断层
行动党适耕庄区州议员兼雪州行政议员拿督黄瑞林指出,现今年轻人不愿意当渔民,导致渔业没有接班人,未来10至20年后,旧有的传统渔业肯定会面对断层的重大危机。
他说,如果通过尖端科技取代传统捕鱼劳作,例如网上卖鱼、销售交易等,从另一角度让年轻人看到渔业的美好前景,并认为不须刻苦耐劳也可轻松拨挥所长,可能吸引到一些年轻人“入行”。
“目前,全国各地的渔村,包括雪州适耕庄渔村,确实都出现年轻人不愿意投入渔业的现象。”
他说,适耕庄渔村现有年龄过半百的渔民占多数,预计他们在未来20年退休后,渔业便苦无新生代接班,最终国内渔业便会逐渐被“淘汰”。
他指出,本地渔业面对接班人断层冲击下,除了改善传统捕渔技术外,让外劳系统化和合法化机制管理,可能也是挽救渔业的方法之一。
蔡钦仁:或靠外劳支撑
吉胆岛村长蔡钦仁指出,如果国内渔业没有本地人愿意接班,未来就只能够依靠外劳支撑下去。
他说,目前很多情况是从事渔业的父亲年纪已大,但是儿子却不要继承父业。
“吉胆岛年龄逾50岁的渔民比较多,有朝一天他们退休不做了,便很难找到人填补空缺,除了雇用外劳就别无它法了,目前吉胆渔村的印尼籍外劳比较多,多年后该村渔业可能就是印尼人的’天下’了。”
他指出,传统打渔劳作如果以后可以被新科技取代,或许断层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但是目前而言还是言之过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