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炎帝后裔为多 谢姓源于姜姓  | KL人 中國報 China Press
  • 首页
  • 告别式
  • KL人 ChinaPress
    中国报 CPTV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以炎帝后裔为多 谢姓源于姜姓 

    谢姓的源流有很多,其中以炎帝姜姓后裔为多,也被称为“正宗”。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根据历史记载,其父孤竹君是为炎帝后裔,本姓姜,伯夷和其弟叔齐在商末时一起投奔到周。

    到周后,反对周武王进军讨伐商王朝,周武王灭商后,他们又逃避于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其后裔仍留在周朝,到成王继位后,便将伯夷的后裔封于申(今河南南阳唐河一带),称申伯。

    周厉王时娶申伯之女为妃,生子为宣王,宣王继位后,便封母舅申伯于“谢国”或“申国”,后来因故被革去爵位,公元前668年,楚周文王发兵攻申,之后就灭掉申国。

    其子孙之后就以新都之邑名为氏,称谢氏,伯夷便成了谢姓的得姓始祖。

    其后代子孙以“谢”为氏,也被称为河南谢氏 ,居于陈留,是为陈留谢氏,是谢氏本宗。

    在西晋时,陈留谢氏的谢缵迁居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称“陈郡谢氏”,在晋朝时,因为谢安、谢万、谢玄等人保晋抗夷有功,成为当时的谢姓世族。

    谢两美(左3)讲解谢氏堂号由来。

    族人最早活跃河南南部

    谢姓族人最早是活跃于河南南部,楚人灭了“谢国”后,谢姓族人就迁移到淮河上游。

    在春秋时期,谢姓族人已迁到山东、湖北、湖南一带,在战国时期,扩居到四川、贵州等地。

    在汉晋时代,谢姓族人已迁移到陕西、云南、贵州、江西、浙江等地。三国至南北朝时,谢姓家族成了天下最著名的家族之一。

    唐朝时,谢姓族人则迁移到福建,之后到了明朝则已进入广东一带。

    在吉胆岛,谢氏堂号为“宝树”。

    堂号以 “宝树” “东山”为主

    浮罗吉胆谢氏公会理事谢顺强说,谢氏的堂号分别是“宝树”和“东山”为主,但吉胆岛的谢氏族人都是使用“宝树”堂。

    他说,对于“宝树”堂的由来也是有很多, 对于从河南到福建,从福建到广东省潮州汕头的澄海县外沙乡,有不少都是属于口速历史,但也有是在历史中有记载。

    他指出,对于“宝树”堂的其中一个说法,东晋杰出的政治家、著名军事家和文人谢安(申伯三十八世孙),是晋穆帝来到谢安公居所,见到堂前有瑞柏,赞称“此乃宝树也”, 并御书“宝树堂”并赐于谢安,谢氏族人也使用“宝树”堂为堂号。

    “在东晋时代,谢氏其中较出名的是谢安公,谢安公的‘东山再也’、淝水之战等,都是其较著名的事件。”

    他说,谢氏的始祖是宏远祖,是从广东省潮州汕头的澄海县外沙乡开始的首位始祖,谢宏远的祖父也是从福建开始。

    他指出,从清朝的鸦片战争到英国殖民马来亚年代,当时有许多谢先族人因为战乱、贫困及当年马来亚需要大量劳工的情况下,再加上当时蒸气船也取代了帆船, 远航也无须依赖风向等,也让当时大量谢氏族人南下。

    他说,当时马来亚是英国的殖民地,拥有丰富的锡矿,橡胶等,在鸦片战争之后,当时的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北京、南京等条约,开放了包括广州、福州及厦门在内的五口通商,也准许英国招募华工出国,种种条件之下 ,吸引了大量华南沿海地区人口迁移至马来亚。

    他说,另外,在1922年汕头发生台风事件、1937年卢沟桥事件、1942年河南大饥荒、1943年日军入侵等,都促使当时有许多谢氏族人南下到新加坡、马来亚等国家。

    浮罗吉胆谢氏公会如今是有900多位会员,也极推动会务、为会员提供福利等。

    谢精华:族人始祖是广东省汕头宏远祖

    浮罗吉胆公会总务谢精华说,吉胆岛谢氏族人的始祖是广东省潮州汕头的澄海县外沙乡的宏远祖,是可以追溯到500年前的历史。

    他说,根据口述历史,宏远祖的5个儿子及后裔前后来到吉胆岛落脚,当时5房人各住一处,之后在生活逐步改善后,就带领各房的亲友在附近建立房屋,在当地落地生根。

    他指出,在早期,先来到吉胆岛的是海南籍贯的先贤,之后则是各籍贯、各姓氏, 其中就包括潮洲的谢氏族人。

    他说,谢氏公会每年也有组团回去外沙乡进行祭祖,在外沙乡也有谢氏宗祠。

    “浮罗吉胆谢氏公会是于1975年10月22日,但它的前身是从公益兴开始。”

    他说,当时的“公益兴”福利互助会,凝聚了吉胆港尾区乡亲的力量,处理会员福利及协调纠纷等事务,会员又以谢氏族人为主,但其他姓氏也有参与。

    吉胆岛早期有30“绫厝”

    谢氏公会副会长谢得亮说,在早期,吉胆岛有不少“公司屋”或是“绫厝”,各姓氏都有各自的“绫厝”,其中包括谢姓。

    他说,早年,当许多谢姓族人来到吉胆岛之时,一些单身的男女就暂时居住在“绫厝”,暂时解决住处的问题。

    他指出,当这些单身男女族人的亲人从中国南来之后,就会离开“绫厝”,在附近建立新房屋居住。

    他说,当时在吉胆岛至少有二三十个“绫厝”,各别都有不同的名称,例如“何盛兴”、“万顺兴”、“裕顺发”、“再协昌” 等。

    “在40年代,在吉胆岛有大约300多户谢姓居民,如今已搬了七七八八,以前吉胆岛的人口最多曾达2万多人,如今也只剩下三四千人。”

    他说,如今,在吉胆岛港尾区有大约70至80%的居民是姓谢。

    族人早年南下沿海落脚

    谢氏公会资深元老谢耀亮说,谢氏族人早年从广东省潮州汕头的澄海县外沙乡南下到马来亚,最早是在沿海落脚,之后再迁移到吉胆岛。

    他说,谢氏族人早期是在潮州汕头从事捕鱼的工作,因此在早期来到雪州沿海一带,从双武隆渔村到吉胆山时,都有不少潮洲籍贯的谢氏族人。

    他指出,谢氏族人来到吉胆山一带,还是以捕鱼为生。

    他说,其祖父当时也是跟着族人在清朝末期时 ,从中国乘着帆船南来,先到越南, 到泰国、新加坡等,来之后到雪州双武隆渔村,最后是到吉胆岛。

    “不少族人前辈吉胆岛落脚之后,也拉了一些同乡亲友来到吉胆岛,当时来到吉胆岛落脚的谢姓族人都是来自于同一个村。”

    谢氏的名人仕族中,位于东晋时代的谢安公就是其中一位代表人物。

    谢氏公会逾900会员

    谢氏公会会长谢两美说,他目前是谢氏公会第7任会长,该公会迄今有900多位会员。

    他说,截至目前为止,谢氏公会除了母会之外,就是成立了青年团, 成立迄今也努力推动会务,为会员提供福利和援助等。

    他指出,谢氏公会在巴生富豪苑(Taman Aman Perdana)也拥有一座3层楼的店屋,也能通过每月租金养会。

    他说,该公会也为65岁以上的长者提供幸亲敬老金,受惠者共有200位,每年提供200令吉给受惠年长者。

    “我们也提供中小学奖励金、大学助学金等,在过去每年都要拨出1万5000令吉,如今我们在大会和理事会已通过增加至2万5000令吉, 其中大学助学金从1000令吉增加至1500令吉。”

    他说,除了积极推动活动、会员福利,也提供各项援助给会员等,也希望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公会。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